近年来,巧家县蒙姑镇坚持将烤烟产业作为盘活土地资源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、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,围绕打造金沙江流域优质特色烟区目标,以“质量、绿色、生态、安全”为主线,因地制宜建设“黄金走廊·金腰带”示范样板7000亩,实施科技实验项目67亩,书写“黄金叶”上的“致富经”。壁山烟区:“以点带面”——群众增收成效显近日,蒙姑镇7700亩烤烟全面“开烤”,352户烟农紧抓时节,忙碌于烟田与烤房间,在烟站组建的专业方面技术团队指导下,科学采摘烘烤,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。
走进壁山村村委会周边烟地,一片碧绿的烟海映入眼帘,夏永芬家请的工人们穿梭其中,采摘成熟的烟叶,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。“我家从去年开始种烤烟,去年种了106亩,收入在37万元左右。”夏永芬一边理着烟叶,一边说着,“今年在烟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,重新规划了种植培养面积,逐步提升管理上的水准,面积虽然变少了,但烟叶的质量更高,预计今年近90亩烟叶能创收50多万元。”从栽种到烘烤结束,还为周边群众提供近20个岗位,为群众创收20余万元。从上而下俯视壁山烟区,点点绿意分散各处,逐渐成片。“2022年,壁山村结合地理、光照特点,规划了黑泥千亩烤烟种植点和拖姑、团林小组示范区域,以点带面辐射到8个村民小组98户。”据壁山村党组织书记李仕富介绍,近几年来,随着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,壁山村烤烟种植规模不断缩小,为了巩固支柱产业,提振群众信心,壁山村“两委”同县烟草公司派驻壁山村驻村工作队通过党员大会、群众会、小组会抓好政策宣传和做好思想动员,帮助群众算清成本账、收入账,2024年,壁山村的烤烟面积1724亩,亩产达140.1公斤,亩产值4626.79元。全年出售烟叶24万公斤,总销售金额达797.66万元,户均面积17.6亩,户均产值81394元。
蒙姑烟站工作人员以分组挂包的方式挂片到户,通过“座谈会、田间课堂”等方式送技术上门,深入烟地为烟农提供育苗、起垄、移栽、田管、采摘、烘烤、分级、销售等各环节技术服务工作,同时积极协调县烟草公司争取资金支持,发动烟农投工投劳,合力实施300亩节水滴灌项目、建成新型可移动抗旱水池36个、抽水站1个,有效解决缺水困境,保障烟株成活率。“烟站和县烟草公司实施的滴灌项目和可移动抗旱水池、抽水站的建设,增强了烟区抗旱能力,烤烟质量得到明显提升。”李仕富感激地说,“在烟站的细心指导下,今年我们村的烤烟面积扩大到了1900余亩,逐步推动烤烟‘由点成面’,预计能创收890余万元。”拖坑烟区:“烟粮协同”——核心烟区示范强在拖坑村拖坑坪子,1600亩连片烟地绿油油的镶嵌在群山环抱间,生机勃勃,拨开层层叠叠的烟叶,一根根黑色管道交叉匍匐在烟垄上,织成一张巨网覆盖整个烟区。“作为核心烟区,我们村2830亩烤烟已经实现了滴灌管网全覆盖。”拖坑村党总支书记解廷聪介绍,“目前全村烤烟种植培养面积占全镇三分之一以上,主要是通过党建引领示范‘烤烟+’的模式持续巩固基础、提质增效。”
年初,全县烤烟标准化生产移栽技术现场培训在拖坑坪子举行,烟站工作人员从保苗、打塘、施肥、灌溉、除草等方面向烟农普及科学种烟知识,蒙姑镇青年人才党支部、机关党支部、县烟草公司金塘烟叶工作站党支部携手烟农代表开展烟苗移栽实践,“面对面、手把手”教学提升烟农技术水平。“我家去年种了60亩烤烟,收入约40万元。今年在烟站人员的指导下作了进一步的调整,预计能收入43万元。”杨应进看着地里茂盛的烟叶满意地说。为提高烟田复种指数,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,拖坑村积极地推进“烟粮轮种、套种”。“我家去年在烤烟地里种了32亩黄豆,增加了1.2万元收入。豆种是烟草公司给的,我们拖坑坪子属于‘烟粮轮种’实验区,每套种一亩黄豆能领150元的补贴,今年计划种36亩,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。”烟农余兴才一边摘着烟叶,一边笑着说。“百亩”大户王永亮正指挥工人将烘烤好的“金叶子”摆放整齐,“今年的烟叶质量比去年高了很多”,王永亮拿起金黄色的烟叶示意大家看,“今年的烤烟从移栽开始的每个环节都有所调整,如今烟叶形状和颜色都比去年漂亮很多,预计单价也能比去年高上不少。”据悉,去年王永亮在99亩烟地套种了30余亩黄豆,后期又种下了豌豆和蚕豆,年底总收入达70余万元。
“目前我们的‘烤烟+黄豆’套种示范区已吸纳65户农户参与,去年一共套种了500亩,创收近20万元。”解廷聪说,“今年已有不少群众在过问豆种了,预计过几日便会发放到大家手中,尽快下地,争取在今年11月收成。初步估计今年套种黄豆、玉米面积能达到1600亩。”去年拖坑村2424亩烤烟通过“烟粮协同”为群众创下了1250余万元收入,今年2830亩烤烟有望促进群众增收突破1600万元。此外,烤烟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,从整地、起垄、育苗、移栽、管护、采收等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,在增加种植户收入的同时,还能为周边村民创造工作岗位,“去年我们村累计招工200余人,为周边村民创收150万余元。”解廷聪计算一番后说。牛泥烟区:科技赋能——提质增效促发展牛泥塘位于牛泥村山顶,坡高路陡、交通不便,烟叶和肥料运输靠人工肩扛背驮,费时费力。今年,一条“银龙”飞降,盘旋而下,采摘下来的烟叶被整齐打包后送上了“小火车”,按下启动键后,载满烟叶的“小火车”便平稳地沿着银色轨道往下去了。“这是今年县烟草公司在巧家试点的首条山地运输轨道”,牛泥村党总支书记程昌华介绍,“这条山地运输轨道长度为800米,载重在300千克,其具备的稳定爬坡、灵活转弯和随时制动的功能,非常适应牛泥塘的地形特点,往返一趟也仅需8分钟,烟农靠它运输肥料和烟叶,大大地节省了人工成本。
“我今年已经用这个‘小火车’运了10余次烟叶了,比往年节省了差不多2个人工,能省下近3000元的成本呢。”烟农吕国金乐呵呵地说。作为“科技烟区”,牛泥村烤烟产业科技化源于“挖机变农机”。2021年以前,牛泥村翻土靠的是人力和旋耕机,费时费力不说,还总是离预期效果差上一截,该怎么样提高翻土质效?看着家里的挖掘机,程昌华灵机一动有了想法,当下便开着自家挖掘机去烟地挖起地来,“挖掘机功率大、干活又快又好,比旋耕机速度快多了,而且挖的土也深,很适合用来给烟地翻土。”程昌华笑着说。“从那以后,我家一百多亩的烟地基本全靠挖掘机翻土,我们村其他人看见了也纷纷效仿,截至目前,已经有80%的烟地靠挖掘机翻新了。”“三年以上的烟地必须深挖,不然来年烤烟长势就不好。之前我家60亩烟地靠人力和旋耕机要挖一个多月,自从用上挖掘机以后,20天不到就挖好了。”烟农李德章作为最早一批“挖机变农机”的受惠者,深有感触,“人工成本非常大地节省,土地肥力也能得到一定效果保持,我们也算是吃上‘科技饭’了。”今年年初,牛泥村的烟苗早早入驻“科技棚”,“漂浮育苗”、精细管理、科学用药贯穿烟苗整个成长周期,苗株根系发达、病虫害少、成活率高,真正的完成降本增效目标。“覆膜机、锄草机、培土机、打塘机、移栽机、打药机……”从深耕细作的土地耕整到精准高效的播种,从细致呵护的田间管理到硕果累累的丰收时刻,“智能高效”的农机助手始终活跃在烟地中。
当然,在烟叶烘烤的环节,也少不了科技的力量。在程昌华的烤房外面,工人们正在细心地挑拣着烟叶,身后的烤房正在高效工作中,“目前我家烤房用的是生物质燃烧机”,程昌华兴奋地带大家参观烤房设备,“一吨生物质燃料可以烤一炉烟,只需要提前设置温度,再定时加入燃料就行,对比传统烧煤方式,能节省2个人力成本,而且简单易操作、方便,不仅省时省力,也更加绿色环保。”目前,牛泥烟区以“提质增效、降本增效”为导向,逐步从“粗放型”过渡到“精细化”,从“传统型”迈向“科技化”,奋力创出一条科技兴农之路。干冲烟区:精耕细作——质效兼优作样板在干冲烟区,连片烤烟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,烟农们正仔仔细细地观察烟叶,遇到泛黄的便手脚麻利地摘下、打包,统一送到烤房去。“我们烟区今年被省上列为昭通市市级烤烟样板区”,干冲村党总支书记周世林指着眼前比人高的烤烟说,“我们村的烤烟虽然数量不多,但质量在全市都能拿得出手,去年近700亩烟地创收近800万元,亩产值超1万元。”干冲烟区质效兼优的诀窍在“精耕细作”。全村分为2个板块,从选地块、育苗到烘烤、收购,都有烟草部门派驻人员全过程监测、指导,将“精细化、标准化”嵌入全链条。种烟是精细活,更是时间活,一步赶不上便步步跟不上。干冲村严格遵循“早安排、早行动”的原则,打好产业高质量发展“主动战”,年初便在烟草公司派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土壤普查、土块选定和土地翻耕,通过科学规划先行、抢前抓早,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。“我们村的一大特色是‘小苗移栽’”,据周世林介绍,“不同于其他村的覆膜育苗,我们是在出苗二十天左右,便将苗下地,再覆膜、培土。”这样非常大程度上减轻管护成本,而且烟苗长势好、病虫害少。在施肥和用药上,也是严格根据土壤情况、烟苗品种来因地制宜。“以前种烟全凭经验,遇上问题就‘瞎琢磨’,现在技术员手把手教,村上也会依据气象、烟苗长势等提醒我们下一步该干什么,这心里踏实多了。”烟农吴清兰笑道,“去年我种了13亩烟,最后收入有14万元,特别满意。”为促进烤烟生产科学化、标准化,干冲村联合烟站建起了“立体式”服务体系,推动“田间课堂”培训模式走深走实,在烟苗成长的每个周期开展技术培养和训练,累计培训烟农200余人次,以技术树牢科学种烟意识,干冲村烤烟亩产达150公斤,平均亩产值破万。“我们一亩地种1100株,相比其他村要少一些,但是一株均价能到10元,最好的能达到13元一株。”周世林笑道,“这几天大家都陆续开始烤烟了,根据目前烘烤情况去看,今年的产值预计能突破1000万元。”除了技术上的支持,干冲烟区党建示范引领同样不弱。“正因我们种烟面积相比其他烟区小,所以我们有更多的人力可以调配。”周世林提到,每逢农忙之时,村委会结合“三会一课”,召集党员志愿者前往田间地头,帮抢农时。平时,也会跟着技术人员在“送技术上门”的同时,积极宣传各项惠民政策,做好耐心解答,确保烟农们学懂弄通,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。“壁山烟区培土饱满、规范合理,拖坑烟区烟株早生快发、长势较快,牛泥烟区科技赋能、降本增效,干冲烟区立体气候突出、分类管理措施有力”,对于几个烟区特色,烟站站长王文栋如数家珍,“目前我们在几个烟区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移动水池840个,蓄水量6.72万立方米,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,铺设滴灌面积6200亩,实现了抗旱体系全覆盖。还在牛泥村、干冲村试点推广3条共计1.751千米轨道运输系统,降低劳动成本,提高运输效率。”连日来,烟站全体人员全部下沉地块指导烟农采摘和烘烤,计划收购烤烟2.15万担,实现产值3600万元以上。在烟地里,也能看见不少“红马甲”穿梭其中,朱红衬着翠绿,格外吸睛。从初春育苗的忙碌到盛夏田间的管护,从金黄烟叶的烘烤到收购时的喜悦,蒙姑镇用一片片“黄金叶”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基石,写下了催人奋进的“致富经”,下一步,蒙姑镇将发挥“光热条件好、生产水平高、烟叶品质优”的烟区优势,持续抓好“黄金走廊·金腰带”示范打造,以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,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,让“绿叶子”变为“金叶子”。